机械通气可大大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现已成为当今重症医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随着机械通气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对机体的副作用亦日渐凸显,其中最常见的是气道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机械通气对机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研究,观察机械通气不同时段内损伤气道黏膜的细胞病理学改变,通过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机械通气不同时段气管、支气管表皮脱落细胞形态学改变的观察,获得黏膜损伤情况,比较不同通气时段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细胞的损伤情况,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吉林市一家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针对因脑血管疾病而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144例进行的临床试验,根据机械通气的不同时间段来观察气道黏膜的损伤程度。
(数据来源:长春市中心医院ICU,王雪、胡洋、刘洋、李刚、金英,病理科,朱安峰,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9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结果显示,通气8 h后开始出现气道黏膜明显损伤,不同通气时段内气道黏膜损伤程度不同,随着通气时间延长,气道黏膜细胞损伤程度加重,通气时间与气道黏膜损伤程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但通气7~28 d和≥28 d时的气道黏膜损伤无显著差异。损伤在通气4 h后可发生,病变程度随通气时间延长而加重,与本研究结果接近。因此,应当尽量在8 h之内进行机械通气,此时气管、支气管黏膜损伤尚不明显,可以避免VAP的发生。对危重患者亦应当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可以减少气管、支气管黏膜损伤,戴机时间越短,损伤程度越小,发生VAP的几率越小。
以下是通气时间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细胞损伤的影响的临床试验统计表。

(表1):除通气7~28 d组与通气≥28 d组患者气管、支气管黏膜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多机械通气的时间都超过3天,如上所述不可避免对气道黏膜造成损伤,但是ICU不能因此去“限制”机械通气的时间,毕竟机械通气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而每天必须进行人工导管吸痰又会加重气道黏膜的损伤,且损伤程度与吸痰的次数呈正相关,但如果因此被动降低必须的吸痰次数又会影响气道廓清的效果,造成小气道分泌物的淤积,增加VAP发生率,延长脱机时间和ICU住院天数,无形中使ICU气道廓清的管理成为了一个难题。